“尊重他人”——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课例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史 霞
摘要:
决定一个人命运、财富的决不只有知识,而应当是知识、能力和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品德养成是育人工程中最重要的大厦之一,德育大厦的基底是尊重,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制度以及尊重自然等等。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在彰显个性基础上的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实际上是“开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
关键词:
尊重 思想品德 课例
正文:
新的世纪常常被称为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诸如“知识决定命运”、“知识决定财富”等等。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时间久了,细想一下,这些说法也需要冷静对待。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而知识淘汰速度的加快则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知识。
其实,因此,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加强德育、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过程。21世纪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作为人才,只有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才有可能更好的报效祖国。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理应把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置于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首先到德育应该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004年出台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
是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基础上的显性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这既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领先”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目标。
品德养成是育人工程中最重要的大厦之一,德育大厦的基底是尊重,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制度以及尊重自然等等。
1、尊重自己,是尊重教育的起点。尊重自己的良好愿望,尊重自己的利益,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做有损自己尊严和人格的事。
2、尊重他人,是尊重教育的重点。尊重他人的良好愿望,尊重他人的利益、权利和自由,尊重他人的人格自尊,最终使自己得到他人的更加尊重。
3.尊重制度,是尊重的高级境界。制度是在集体中维护自己与他人共同权利的基本规则,尊重制度其实也就是尊重自己所在的集体,最终尊重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和利。尊重制度的教育必须以自尊和尊重他人为前提。
4、尊重自然,是“尊重”的最高境界。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里就体现了尊重自然的理念。
下面,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谈如何结合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教育的问题。
一、课题选择的主要依据
1、德育工作的重点: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2、 学生的实际:
现在的小学生95%以上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长大,不懂得体谅他人,心中只有自己,利己、自私的思想非常严重,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学生随地乱扔垃圾,不尊重老师、教工,顶撞父母,不友爱同学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非常普遍,总不能得到解决。
3、 家长的渴望:
课题初步确定后,我们通过与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在尊重父母、尊重社区服务人员等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待人没有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与家长说话不耐心,经常顶嘴、耍脾气;不体谅父母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不能主动干家务;心中只有自己,好吃的自己吃,爱看的电视自己看,不顾及别人;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非常严重┅┅全体家长都非常支持学校加强对学生培养尊重他人的教育,并提出了大量的合理化的建议。
4、 地区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小区深处,本小区的居民素质较低,有的居民有不文明的行为,如,乱倒垃圾,穿睡衣上街等,严重影响了小区的形象,小区居委干部迫切希望学校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的教育,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家长,促进地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5、 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办学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争做模范”——树立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成为模范,说的就是学会做人的问题,首先要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为我校落实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1、 课题选择的基本理念: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课题实践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自然即教育”。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上,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需获得所需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界定
他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交往的环境,本课题研究中的“他人”主要指校内的教职工和同学、家中的父母长辈。
尊重他人: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形成人与人互相尊重的观念为核心,以对父母、长辈、教师、教工、同学等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以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尊重劳动成果等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和落脚点。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在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课题研究所依托的初二教材课例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中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财物、举止文明、相互尊重、礼貌待人等;
《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全保障》中关于对保障公共安全的职能部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等相关内容;
《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关于保护人文环境的相关内容;
《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中关于爱护公共设施是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的相关内容;
《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中关于相互礼让和彼此谅解的内容;
《心有他人天地宽》中关于要学会尊重、要学会给予、举止得体等相关内容;
《适应社会完善自我》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等相关内容。
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全保障》一课中,主要内容是安全问题不可小视,安全卫士保障社会生活和灾难事故中学会自护自救三个板块。我在备课时以甲型H1N1型流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和汶川地震一周年为契机,借助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悟。不过,这个内容在各大媒体的宣传下,学生比较了解,今天看来可能有点旧事重提的感觉,如果完
《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一课是初二年级思想品德的内容,是新教材在本年段的社会公共生活背景下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世博即将到来之际,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上海为了改善民众的出行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迎接奥运会和世博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道路公共设施的建设,道路和交通设施真是日趋完善。那么是否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我们的出行条件就一定能百分百的改善呢?交通事故的频发、交通纠纷的产生说明:除了硬条件之外,软条件也很重要,这个软条件就是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更重要的就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意识。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并落实道路交通方面的道德、法律规范。学会用道德和法律来保护自己,提高学生的修养。不过,这个内容其实在小学的《品德和社会》中已经讲过了,今天看来可能有点旧事重提的感觉,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小学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分析能力也增强了。为了避免老生常谈,就必须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将简单的讲述规则转变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管理,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重温交通安全中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将道德规范落实于行动中。
本节课,基本上落实了教学目标,但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定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动起来,我的这节课关键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一堂课中有三次要求学生以社会小主人的身份为社会中的矛盾解决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抓住了初二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特点。他们虽然年龄很小,但是普遍进入了青春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有辨别能对错真假的能力,有了管理的能力,不过在处理问题时还有点冲动。所以在备课时,我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抓住孩子的特点,为他们精心准备了合适的问题。既适时的进行了生命教育,又穿插了民族精神教育和重点时事教育。整节课并没有延长学生的课堂时间,完全是利用足了课堂的45分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感悟。我感觉到二期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动起来,思考起来。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必须要起到它的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课贴近学生,用学生身边的事,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感悟。在课堂上学习怎样做人,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与成员一起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破坏公共设施现象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的典型事例。可以在教室里,到学校里甚至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使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把任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课堂活动的预设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收集学生的情况。这节课,我从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到学校所属的小区中的现象,再到学校里,最后到教室中,步步逼近,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教学中逐步感受到这种行为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到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和专用教室去调查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情况,每阶段因公共设施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学校总务处的教工修理因破坏造成的公共设施的频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平时一些看似很小的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实质上给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负担。另外课堂上,每出现一次典型的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我都会穿插一个课堂小调查:没有过这种行为的同学请骄傲的举起手,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公物既是法律责任,也是我们该履行的道德责任,树立爱护公共设施的模范,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豪感、满足感,从而愿意在今后的实践中落实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课后经过了解,在班级中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有了不小的改观。
五、主要研究成果分析
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教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工程。“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在彰显个性基础上的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实际上是“开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
“尊重他人”的教育内容是: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尊重他人”的教育是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还要创设环境,搭设平台;启发学生内动力,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最后,我们不能用固定模式评价学生,要看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1、“情感”为先,强调体验。
“尊重他人”的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果“尊重他人”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不能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在“尊重他人”教育中,只有调动学生饱满的参与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大而空的道理老师会说,学生也会说,但是他们更缺乏的是真情实感的体验。这项课题特别重视以情感作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体验”中思考,使学生在情感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自主地实现人格提升。
在徐汇区普遍进行的“感恩”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入手,进而引导他们发现、认识他人的价值,认同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对我们的付出。同学们采访自己的家长,话题是“我从哪里来?”。家长们向孩子们讲述了孕育他们时的喜悦、分娩时的痛苦、抚育婴幼儿的艰辛……家长们含泪动情的回忆打动了所有的孩子。孩子们说:“我们的生命是在母亲的阵痛中诞生的,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也属于那些关心、爱护我们的人。”生命,这个原本对同学们来说朦朦胧胧的字眼在热爱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中变得具体而神圣。
同学们采访自己的老师,话题是“你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同学们了
2、创设环境,促进发展。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断营造一种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的任务就是搭设平台,使学生能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充分展现。现实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已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可
3、身体力行,诠释尊重。
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大多数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尊重”教育的实践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师生互动效应。他们重新认识学生,同时也重新认识自我。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请学生坐下来谈话”、“不从窥视孔中看人”、“不用‘差生’一词”、“先向学生问好”等做法,正是老师们尊重学生的体现。而这点点滴滴折射出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服务。
“尊重”教育带来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效应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过去,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家长,尤其是“后进生”的家长。总认为家长不负责任,不与老师配合。有的甚至把家长请到学校,连同家长一起训斥。在实施“尊重”教育中,老师们认识到家长也是被尊重的对象,不再一味地埋怨家长,而是和他们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形成的强大合力,最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第一名?我们不是常常听到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孩子,你怎么不给妈得个第一名!其实,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得不了第一名。所谓成功,并非是终结性的,或达到某一固定目标,而是形成性的,进步就是成功。
“尊重”教育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把立足点放在激励而不是鉴别上。以激励反馈为主,淡化鉴别、选拔过程。课题实验更加看重每一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尊重”教育使教育者首先要面对的是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服务。让学生懂得尊重,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尊重规律,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尊重创造。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尊重人的价值。马斯洛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和赏识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有了尊重,才会有和谐;有了尊重,才会有安定;有了尊重,才会有发展。在尊重他人、感恩教育的理念指引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必能逐渐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让我们教育的明天更加和谐美好。
附:案例《交通安全中的道德规范》教案和教学实录光盘
参考文献:《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高芸香:一生的教育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王晓春:教育智慧从那里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