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新学期开学了,我们又走上了新的起跑线。我们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新的征程?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成为人才,这就是时代的呼唤。
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最近媒体有很多报导,不妨择其一二:
第一则: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远虑”“近忧”的是如何解决中国乃至世界同胞21世纪的吃饭问题。他说:“我毕业追求的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所以,30多年来他敢于挑战被视为学术权威的前苏联学者米丘林学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他不迷信现成结论:“水稻等自花授粉植物无杂交优势”,坚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他婉言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一头扎进中国这片希望的热土,创造了科学的奇迹,使水稻大面积亩产从
第二则:英国有一位以建造节能建筑闻名的建筑师,名叫邓斯特。他从中学生时就开始接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环保教育,并开始产生了一种责任,是公民对于社会,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感。15年前,他从爱丁堡大学毕业,节衣缩食,投入了自己所有资源,花费三年时间建造了英国第一座节能住宅,取名为希望屋。此后他不断改进节能技术,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合力推广廉价的节能减排建筑,由于独到的设计,房屋冬暖夏凉,冬夏均不用空调,但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做饭用的电磁炉、冰箱、热水照明等用电全靠太阳能。屋门口停有生态电动车,在泊车位前有充电插头,也是靠太阳能供电。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将一条小路命名为邓斯特路,可他却腼腆地说:“这不是他的意愿”。
从袁隆平、邓斯特身上,我们不难懂得,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有报效祖国奉献人类的志向。有尊重科学不断创新的态度,有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有谦虚谨慎不图名利的品行。
所以在新学期我们的口号是:立报国志,举科学旗,走奋斗路,做模范人。我们不仅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更要加强人格的全面培养,只有这样我们都能成为社会欢迎、国家需要、不断为人类做好事的好公民、好人才,我们才能走向一个真正和谐的世界。
老师们,同学们,前几天你们一定也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报导: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有145位,50岁以下年轻人占半壁江山,最年轻一位年仅37岁,他生于1970年3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建伟他在原子分子与光物理领域颇有建树。
这告诉我们,我国院士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革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已经逐渐进入科技领军人物行列,文革中出现的人才断层已经逐渐消弭。我国将涌现一大批二、三十岁的科技精英。我相信:在若干年后,今天集结在西南模校园整装待发的年青人,一定有不少人会成我国的为科技精英,以优异的创造性业绩为国争光。
同学们,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尽快地成才,这是历史的期待,时代的呼唤,愿大家不辱使命,在新的学期,强健体魄,提高觉悟,学好知识,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