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艺术
江春燕[[1]]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上海 徐汇区 200237)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语言,中国文学更是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育人的艺术,在课程中体现育人艺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艺术有很多表现方面。育人艺术,从学理角度来看是属于教学艺术中的一个方面,“教学艺术必须遵循美的尺度,没有教学的美,则不会有教学艺术”[[2]],同样,育人艺术的良好实施,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文化感悟,净化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从重视传统文化融入、加强教师内在修为和弘扬高尚理想信念等几个方面追求育人艺术,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从学理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包括了自古以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以及观念的总体表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特别是历来倍受中国人推崇的人格精神,在教学中充分、巧妙地运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殿堂,注重发掘课文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化是开启语文学习的大门,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以忽视,反而应该重视其蕴含的分量。例如,讲授初一课文《古代神话两则》时,需要巧妙设计,笔者在本节课中采用“引、激、思”的三环节实施法:一是用六幅神话图片“引”出课文,通过竞猜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品味“炼、断、杀、积”四个女娲的动作,感悟她敢与困难作斗争的伟大力量。在三个环节中,注重暗示女娲的人格精神,并将体会人物形象融入古文字词的注释讲解中。以这个神话为例阐释了“神话”的三个内涵:中国古代神话通过赋予神话人物形象一种精神内涵,以此来鼓励后人;三是课后布置“思”,布置学生读一些《山海经》和《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从中体悟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
语文教师还应在授课过程中,突出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价值。近代社会以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遭遇了诸多困境,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存在传统文化的转型困难。“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稳定性,直至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才产生了变革的愿望与动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最为集中的场域,语文教师应有更高的文化视野和教育自觉,在讲课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教学语言,以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从而达到真正的文化育人的效果和目的。
二、以真性情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中庸》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性”就是“人性”,“率”就是“引导”,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率性修道”,是引导人性求真、向善和崇美。教育应该是把塑造真善美的理想人格作为目的。“教学就是求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理想、精辟的见解、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地伴随着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3]],当教师将真善美的种子播在学生内心,崇高的诗性、高雅的文化就会真正濡染学生的心灵。
“真性情”是语文教师之魂,它不是靠时间积累的,而是做教师的前提。例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通过小说通过情节分析,得出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发展,学生能够把握故事情节的前提下,教师设问:“为什么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前后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充分利用讨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做到“真性情”,教师要时刻提升自己的心灵,才能长久地影响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可以慢慢形成,教学技能可以逐渐提高,然而唯有只有摒除功利化的思想,经受得住物质的诱惑,不为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长远追求,才能真正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方法技巧要学,文本内涵要品,但赋予课堂灵魂的,则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语言品读中的生命体悟,因为育人的根本是情。
三、用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之花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体现育人艺术的最重要的阵地。“信念、信仰、理想等共同构成的价值观念,具有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化的特点”[[4]]。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注入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之花。
语文课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并引导体悟民族精神的伟大。教师让学生读前人的书,感受前贤真实的生命体验,文天祥九死一生和忍辱负重的艰难选择,陶潜“猛志常在”与归隐田园的内心矛盾,李白志向高洁与不苟合污的峻伟人格,闻一多宁折不弯和绝不屈服的高昂斗志……,鲜活的生命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能有充盈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理想。语文的本质是植根于民族精神底座上的文化行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学生的灵魂深处筑起理性信念的家园使命。
教师还要抓住体现理想信念和民族大义的重要内容,并加以重点提炼和讲授,让学生在灵魂上得到升华。例如在讲议论文《谈骨气》一文时,讲授时我让学生用非常响亮的声音朗读了如下几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让学生反复朗读三遍,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并引用文天祥的《正气歌》作为文章拓展内容,使学生在体现民族精神的语句中得到渲染和提高。
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艺术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配合新课改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从传统文化、教师内在修为和理想信念教育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江春燕(1983-),女,江苏常州人,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中学语文教学法。
[[2]] 杨乃虹总主编. 教育学教程.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第251页.
[[3]] 于漪编. 于漪教育视点丛书 滋润心灵的文化. 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第13页.
[[4]] 潘玉腾著.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论. 福州市:海风出版社, 2003.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