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西南模范中学 邢宝珏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二期课改成果
西南模范中学 邢宝珏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0-03-17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西南模范中学   邢宝珏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对教材的整体有效把握,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再对习题的选择和考试的方法、学生的评价做出完整的思考,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的例题、习题与检测题,形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一致性整体设计,最后再从整体到局部逐一落实。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课程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发多元的评价方式”。每位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科进行整体的理解,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认真分析自己学校和年级学生的现实状况,在知识内容的编排顺序、例题习题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落实所学的知识;设计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就要真正从学生出发,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分层指导,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教学的设计应从当前学生的现状出发,选择适合他们能力范围的内容进行教学。不同学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肯定不能采用一样的教学。新高考的改革,首先是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参加通过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占试卷的80%;主观题一般是无机化学一题、有机化学一题,共占试卷的20%。选择题内容覆盖较宽,难度不大,平时的教学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反复做题。高考采用“3+3”模式,部分选修化学的同学高三年级参加,化学学科原有的课时缩减,难度深度不同于以往的考试,而且高考中化学的考试时间也只有1小时,成绩按照等第划分,最高分只有30分,除了个别对化学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受到语数外课程的影响,在化学学科上投入的热情、时间必然减少,教师应及时做出教学调整,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例如:“酯类化合物”的教学,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高二年级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烃的衍生物这一章讲了乙醇和乙酸,以往在讲酯的化合物时,都是将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一笔带过,练一下乙二醇与乙二酸的各种酯化就通过了。现在的高二学生课时不足,迁移能力较差,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联系还不能建立起来,不能讲它们之间的转化。酯的内容可以是酸与醇知识的进一步复习,有利于学生的巩固和落实。最后课的引入就是通过复习写出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经过变形,写出甲酸与甲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再根据上述产物,进一步分析酯的结构,并进行巩固训练。

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完整性。从课的最初设计开始,就要对教材的整体有效把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对习题的选择和考试的方法、学生的评价做出完整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的例题、习题与检测题,逐步形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一致性整体设计的能力,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逐一落实,最终形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 然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活动。教材是一个整体,要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要掌握一章一节的教材,还要深入、全面地熟悉全学年以至本学科各年级的教材。只有对教材的结构顺序、教学内容的特点非常熟悉,才能安排必要的补充材料,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并不在于机械式地让学生掌握多少化学知识,而是如何引导他们自觉地掌握这些知识。是提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情和资源情况等来选择教学方式,即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提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进行奖励和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初中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的,例题是氢气还原氧化铜,高中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引导学生观察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即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移。从得失氧角度分析,H2+CuO      H2O+Cu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在此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何变化?它与氧化、还原的关系是什么?





 




 

+1

 

 

0

 

 

+2

 

 

0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CuO+H2====Cu+H2O















 

高温

 

 


 


练习 :    2CuO+C         2Cu+CO2↑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氧化反应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还原反应

[归纳]凡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点燃

 

 

点燃

 

 

点燃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①S+O2      SO2②2Na+Cl2       2NaCl    ③H2+Cl2     2HCl        

课后配套作业: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MnO2+4HCl(浓)        MnCl2+H2O+Cl2↑      

 

 

2CuO+H2           Cu+H2O


3NO2+H2O        2HNO3+NO                 2H2O2        2H2O+O2↑

CaCO3+H2O+CO2      Ca(HCO3)2

三、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该不断细化,便于操作实施。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和协调者。原有的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了解”、“探讨”、“理解”、“分析”、等内涵不够清晰,不同教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教师教学要求不一致,从而影响教学策略、教学材料及设计等内容。把“知道、掌握、理解”等抽象的用语细化为“陈述概念、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具体的有效的检测方法。

学习目标具有以下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列出几种判断的方法、辨别概念的区别、完成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或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的信息或提示、时间/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如“借助计算器”,“根据表格”, “通过观察情境和小组讨论”等等。表现程度是指某一群体或个体学生达成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提出两种实验方案”、“百分之九十都对”、“正确完成实验操作”等。

例如:“Cl2、Br2、I2的性质比较” 的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1.90%以上的同学能陈述和区别氯、溴、碘单质活动性;

            2.80%以上的同学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3.60%以上的同学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解释氯、溴、碘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程与方法:1.深化认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观念;

            2.会根据实验或生产目的,选择适合的物质与方法,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3.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养成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形成分析、设计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体验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反应现象的表述与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感悟正确的化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精神。

“酯类化合物”的课时目标——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技能:1.90%以上的同学能够正确辩识酯的结构和羧基,写出饱和一元酯的通式。

           2.80%以上的同学能正确书写饱和一元酯的水解方程式。

           3.全体同学了解几种生活中的酯类物质。

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能力:辨识酯的结构,归纳总结饱和一元酯的通式。。

          2.培养化学思维能力: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酯的水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酯,感悟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继续落实有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展示香水、水果以及结合屠呦呦教授青蒿素中酯的结构的辨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乙酸乙酯可用作纺织工业的清洗剂和天然香料。也是制药工业和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作为香料原料,用于菠萝、香蕉、草莓等水果香精和威士忌、奶油等香料的主要原料。乙酸丙酯大量用作涂料、各种树脂的优良溶剂,还应用于香精香料行业 。丁酸乙酯广泛应用于食用香精配方中,如香蕉、菠萝等,可调配多种果香型香精和其它香型香精。”屠呦呦教授 “发现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倍半萜内酯药物 ,展示结构,然后同学观察指出酯的结构,此时课堂教学进入一个高潮,能够在这么前沿的科技中找到中学生认识的结构组成,同学们都很激动,化学教学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应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设计教学,促进学生遇到难题、新题时加强分析理解,积极寻找与平时所掌握知识点的联系,尽最大努力进行转换思考,学生能够在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主动发展,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置悬念,例如讲盐类水解时,学生已经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课时一:利用学生的固有思维进行问题导入: 我们学过酸溶于水显酸性,碱溶于水显碱性,盐溶于水显什么性,如何检验?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检验,发现盐溶液也会有酸性、碱性和中性,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再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种盐:氯化钠、硫酸铵、硝酸钾、碳酸钠、氯化铁、醋酸钠等固体溶于水,溶液的酸碱性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盐的构成,对应酸碱的强弱,分类判断得出“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课时二: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问题导入:酸式盐顾名思义是多元酸与碱部分中和后的盐,一般应具有酸性。有以下几种酸式盐:碳酸氢钠、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钠,它们溶于水一定显酸性吗?有了上节课盐类水解的铺垫,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不能随意猜测,纷纷表示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存在哪些化学平衡,通过酸式盐的水溶液酸碱性的特殊性,进一步理解水解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综合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更加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认真分析学情,做好教学铺垫,真正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情境,设计习题、评价方式的改变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适应新的改变,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1.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2.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崔允漷教授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