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化学生学习能力之
“导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意义
西南模范中学化学组 赵丽华
西南模范中学所倡导的“导思”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注重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有些学生会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记忆,往往忽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新一轮教改要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们应该积极探讨“导思”教学方法,以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加以实施。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丰富详实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系统完善的化学理论。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想方法。运用“导思”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中抓住本质,找出规律和特殊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观念,形成科学能力;启发学生从化学史料中获得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品行。
一、“导思”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导思”的教学方法可以贯穿在教学教育的始终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与要求”,然后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寻找合适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还要考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兴趣、情感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突出过程与方法,化学学科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活跃学生的化学思维过程;教师还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围绕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逐步引导,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质疑、预测、设计、反思、验证等等。不仅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教学过程还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这是一节实验课的教学片段:
高二化学中“常见离子的检验”是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无机物检验的核心知识。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后,我设计了一节复习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后动手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鉴别多种溶液,我预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多种,这样可以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不要局限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个性化方案。
有关该实验的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鉴别给出的多种溶液。
【思考讨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形成的实验方案有多种。
【实施方案】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动手完成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互动交流】学生总结、比较、优化实验方案
【体验感悟】情感表达、思维完善。
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的个性化方案,虽然有些操作复杂一点,但大家乐于做。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能获得亲身体验,学习积极性更高。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操作失误,结论不对,大家都很积极地找原因,小组合作气氛热烈。实验完成了,大家不约而同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提出方案还可以优化,要考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次数少、节约药品、减少污染等。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感受到思维过程是在不断地完善。
在最后的总结时,学生们能积极畅所欲言谈体会,有如下发言:
甲同学:我想自己动手验证一瓶矿泉水,看看包装上标示的微量元素是否属实?
乙同学:我感受到了思考要注意细节问题,要严谨。
丙同学:我们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很多,我想在厨房中选一些食品做实验。
他们很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了,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们能联系生活热点问题,体现了社会责任感。
实验课后,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如下:
我们可以看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学生体验了科学思维的过程,特别是思维导图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缜密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这是一个教育的案例:
有一位高三的同学,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既有学习能力上的,更有学习态度上的。作为老师的我该怎么帮助他呢?
他是政治科代表,自认为政治学得好。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时,联想起哲学观点,就启发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就是哲学里讲的矛盾。你能分析一下这对矛盾吗?他觉得很新奇,又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政治水平,就在课堂上跟我一问一答了。同学们觉得蛮有趣的。我觉得这样效果不错,以后尽量用这种方式。当讨论小苏打水溶液的酸碱性时,同时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这也是矛盾。我又提问他:该如何分析?他回答说要抓主要矛盾。回答得很好!然后我就找他谈心,分析他所遇到的困难,帮他找办法克服困难。他明白老师的用心了。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老师要有意识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二)转化学生学习能力,建立学科思维模型
老师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忽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新知识,学了有什么用?
例如:在高一学习“水的离子积常数”这个概念时, 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某温度下,纯水中c(H+)=2×10-7,则此时c(OH-)= ,呈 性(选填酸、碱、中性)。学生的答案常常是:呈酸性。因为初中学过PH=7是中性。可是纯水怎么可能显酸性呢?答案明显不合逻辑!此时,学生陷入了沉思……
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初中的结论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温度为25℃。如果不是25℃呢?(强调本题中的“某温度”)遇到新问题,就要用新知识去解释了。很显然,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广泛。所以要学习新概念“水的离子积常数”来解释以上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结果学生知道了PH=6时也可以呈中性,完全颠覆了他们以往的经验!
高中学生一定要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新知识,学了有什么用?学习新概念时可以从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等方面入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观察,理解原理更重要。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时,老师要认真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思维中存在的坡度,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有哪些。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上坡,让他们明白“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系统的化学理论知识,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学会找规律!从表面性问题到实质统一,建立化学思维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化学思维模型的建立是学生思维高度的体现。
二、“导思”教学方法的意义
常言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通过“导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希望:即使当学生将所学的具体化学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他能跳出学科的藩篱,在他“头脑中剩下的东西”仍然是其通过学习所形成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