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西南模范中学 汪青兰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二期课改成果
西南模范中学 汪青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0-03-17

思维之美,迁移之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西南模范中学   汪青兰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认为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如何去努力实践,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努力提高思辨力

比如在任教预初年级教材《百合花开》一文时,学生最初阅读时感觉理解这篇文章是简单的,如果我在教学设计时只是梳理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思考“百合开花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文中找出:生长的自然环境恶劣、杂草的讥讽嘲笑、蜂蝶鸟雀的劝告。然后他们的理解是:百合花战胜了这些困难,凭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努力最终开花,真值得赞美。那么这篇文章的教学是浅层的,表面的,也是效率低下的,因为学生自己阅读也能得出这些理解。此时,就需要我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细读文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沉浸文本,仔细思考,比较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生长的自然环境恶劣,恶劣该如何具体理解?学生会去抓关键词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意味着什么?部分同学进一步思考出:因为偏僻遥远,就不可能像我们买的百合花,有人为它们浇水施肥,精心栽培;因为是山谷,那么高的山崖,就会缺少生存必需的阳光、土壤、水分。活下去的希望如此渺茫,开花容易吗?学生们听完表情不那么轻松了。

接着,我引导他们思考:杂草的生存环境和百合相同,它们的讥讽嘲笑分私底下和公开场合,这对百合会产生怎样的打击?蜂蝶鸟雀是偶尔飞过,它们可谓见多识广,当它们对百合提出劝告,这对百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与生长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困难一样吗?可能这些细节学生们从未关注,自然陷入了沉思。几个同学有所理解理解,我引导学生们明确:外在自然环境的恶劣,是对百合自身生存物质条件层面的考验,而杂草的讥讽嘲笑和蜂蝶鸟雀的劝告,则是对百合开花精神心理承受层面的考验,这更加难了。而且,野草这个同伴的明嘲暗讽,他们一直在告诉百合:你就是和我们一样的野草,不会开花,即使开花,也同我们一样是没有价值的。蜂蝶鸟雀这个类似专家的阻止劝告,它们在向百合传递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你开出最美丽的花也无人欣赏,你开花毫无意义。两者对百合的精神心理影响和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分析:百合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它一直说的那句“我要开花”意义一样吗?学生们皱起了眉头,这可是需要他们更高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的能力,需要他们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我带领他们完成具体分析: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这需要多么清醒的自我认知,正是因为这份自知、自信,“百合花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 ,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更可贵的是,这份自知、自信,经受住了外来的讥讽嘲笑,看似好心的劝阻。百合面对这些精神心灵打击时,无比坚定地回答是:“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我让学生分析这个句群,将它内在的关系理清,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句与句之间呈递进关系,从“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开花是完成花的庄严使命”——“我自己喜欢用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别人如何对我,我都要开花”。而且,这是百合对自己面对自然生存挑战和社会环境重压的庄严宣誓,此时的百合,不仅自信,而且无所畏惧,它是断崖上倔强崇高生命的代表了。

文章的后半段写百合终于开花了,乍一看,好简单,学生们又轻松了。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发他们思考: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人们都来欣赏百合,你们看到了百合坚持的价值,还有新发现吗?学生们细细读文,终于从“一朵一朵,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和“几十年后”读出:百合努力拓展了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呀!我进一步追问:没有了嘲讽,只有赞美和欣赏,这对野百合的成长是挑战吗?终于他们明白了:之前的经历是百合成长的困境,而此时在一片欣赏赞美中,要保持清醒,如此低调,不炫耀地默默成长,多么不容易,百合花们还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留言:“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更是一个族群的伟大。

这个案例让我不由感慨: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如果不细致深入,我觉得真没什么可教的;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估计学生也觉得没什么可学的,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还怎样促进学生的成长呢?他们的思维高度和深度又从何而来?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无从谈起。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名作细读》自序中写到“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的多,也光荣的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的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成未知,视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所幸,我还是个愿意去思考,也愿意去发现学生的未知,想提高学生思维力,不想愚弄学生的老师。

二、开展活动拓展迁移,让学生自主提高思辨力

比如在任教预初年级教材《百合花开》一文后,我让他们组成阅读小组,找出能与百合花成长经历相似的人物(古今中外皆可),分项列出理由。这样的课后拓展作业,其实是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又让学生的阅读积累丰富起来,他们需要筛选匹配的古今中外人物,分析人物的生平事迹,再将人物的品质特点提炼,与文中百合的特点对应,最后合理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无疑是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好地锻炼。

再比如任教初一年级教材《背影》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龙应台的《目送》,让学生写出300字的阅读感悟。这样的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学会比较、辨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世间的父子千千万,自己的那个是唯一,也许在不断地比较分析中,我不会再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千人一面的父亲形象了。

还有我在初二的课堂上拓展人教版教材萧乾的《吆喝》一文后,让学生质疑思辨,对话文本。你认为文章有哪些不足之处吗?“读完文章,你的困惑之处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著名作家作品时也能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再布置学生阅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一书, 让他们思考:《吆喝》一文中乞丐的叫声放在此文中合适吗?为什么?如果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放在《北京城杂忆》一书的哪个篇章?说明理由。本以为在两个星期的阅读时间里,这样的作业要求太高,谁知学生的作业热情之高,作业质量之好都出乎我的意料。同意原文写作的同学,从“吆喝”的多种解释入手,再从萧乾文中对乞丐的情感分析,倒也合情合理。建议将乞丐的叫声放在《北京城杂忆》一书某个章节的,也是看到书中有文字集中描述了乞丐这个群体的生活,将它从内容上做了合并,分析时亦是有理有据。针对初二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作业很有效,学生也喜欢,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学习之乐。

我认为,在这些拓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很好地得到了培养,渐渐有一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了,每次他们质疑书本的内容,质疑老师的讲解,质疑同学的论述时,我都感到莫大的快乐。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努力在语文教学中让自己和学生都愿想,敢想、会想,愿说、敢说、会说,感受思维之美,体会拓展迁移之乐,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是我现在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议论文“三要素”》(《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

[2]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3] 平桥村人《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http://blog.sina.com.cn/cqzzj 2010-12-02)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