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校区初一年级组流传着一个热门话题:好爸爸好妈妈评选。这是一个年级组德育工作的创意举措。
老师家长工作都繁忙,平时交流沟通的渠道有限,用什么方法来更改来去匆匆,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交流局面,创建一个及交流便捷,而又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的平台呢?
小小年级组,群策显力量,好爸爸好妈妈评选活动应运而生了。
经稍事动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与集体荣誉感激发了,纷纷向班主任请纓,邀请自己的家长撰写体会,积极申报,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家长们学习德育理论,畅谈家庭的点滴心得,审视自己教育子女的历程,其中不乏体悟深刻,成效显著,极具启发性的宝贵范例,是我校家校德育共建中涌现出来的“珍品”,值得我们思考,互勉,借鉴。
任诚家长陈霱研讨的专题是感恩教育:其教育风格如春风化雨,情理交融;其体会中真知灼见,娓娓道来。她的主要观点是:
日常生活中,感恩与亲情在不少人的心中是缺位的,特别是对于我们所养育的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中,受到长辈的格外关爱与呵护。这一切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
从对孩子进行长远教育的角度来说,从小培养孩子知道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体现。
以下是她的全文:
教会孩子感恩
西南模范 初一(6)班 任诚的家长 陈霱
感恩节,一个源于西方的节日,却由于人类知恩图报的共性,让东方人也欣然接受了它。心存感激,心怀感恩,作为一个人,一个恩的受者,应该时刻记得父母,朋友,和一切关心自己的人之恩德。我想:这也许就是感恩节能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吧。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从小学会感恩和分享亲情之乐,每年在孩子的生日那天,妈妈总要带她到医院去看望当年的产科医生,感谢她将孩子带领到这个世界上,一起分享孩子生日的快乐。如今,女儿已是初中生了,每当女儿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不是先夸奖她,而是首先提醒女儿:无论取得什么样的荣誉,都离不开身边的同学、老师,从小教她学会了感恩。
可是,日常生活中,感恩与亲情在不少人的心中是缺位的,特别是对于我们所养育的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中,受到长辈的格外关爱与呵护。这一切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放学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肩上背着书包,左手拎着水壶饭盒,右手还要牵着空着双手的孙孙;校园的电话亭,常听到孩子对父母的责怪:“就是你,把我的书忘记放书包了,马上给我送过来”;家里稍有不如意,哭闹是好的,吼骂父母也是习以为常的……年少轻狂的孩子,对着父亲的教诲露出不屑与厌烦的表情,对母亲的唠叨大声斥责,父母却只是在一旁叹息;但是当孩子的学习、生活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还是我们这些了不起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最最难得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养育之恩,何以为报”,这句感人的广告词,却精到的说出了为人父母者最无私奉献的心声。
为此,我在生活中处处注意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怀一颗感恩的心:当奶奶又帮你织好一件毛衣时,要表示感谢;当爸爸买来你所需要的学习用品时,不要忘说一声“谢谢”;当妈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把盛好的饭交到你手中时,别忘了拥抱辛苦了的妈妈……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这样的小事何其之多,如果每次都要说谢谢,忙得过来吗?而且中国人历来讲究的就是养育不求回报,也不习惯这样做。也许硬要做的话,还会觉得造作。可是我觉得正是这日积月累地习惯性的感谢才使孩子在无形中认识到父母家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应该坐享其成的,也应该适时地表示感谢,因为这是父母家人的爱,是在你左右时而你却不曾察觉,一旦远离就会想念的东西——亲情。
对于我自己本人来说,我也是等到自己身为母亲,等到自己养儿育女的那一天,才了解自己父母的那种心情,那份辛苦。生活的步履过于匆忙而使我们忘却了对身边的亲人说一些感激的只言片语,往往等到我们觉察到时已经后悔莫及。所以,我不愿自己的孩子也忽略自己曾忽略过的亲情,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怀有一颗感谢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间,培育他健康成长,得到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的心。
而从对孩子进行长远教育的角度来说,从小培养孩子知道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体现。我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感恩,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也才能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辉煌打下坚固基石。所以,为了我的孩子的美好未来,我要教会他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