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教学管理案例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原文明在线 > 基本指标描述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教学工作 >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案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0

教学管理案例

         ——在班级里推行小组互助学习

西南模范中学

尽管教学管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最终总是要落实到人的管理。这儿的人指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导处直接管理的是教师,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最终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除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最为关注的应当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所有管理的最终走向都是学生。教学管理的最有效表现应是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能力培养,以生为本是制定一切教学管理制度的根基。因此,我校有许多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要求制定的具体教学策略,如“小白卷”、“事先铺台阶”等。最近,我们要求所有班级推行小组互助学习模式,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班级教育管理的形式,事实上是一种学生互助学习的策略,这种策略有别于单纯的课堂上的互助学习,它有效地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团结在一起,互助、竞争的学习方式贯穿学期始终、遍行各学科。我校高中部数学教师葛燕从高一起任(4)班班主任,她将小组互助学习模式推行至高考,即使在高三重新分班后仍坚持贯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后来这一教学管理模式在全校推广。葛燕老师的教学管理案例具体内容如下:

我刚带(4)班时,很多任课老师都反映班中的同学各自为阵,互不相干,我听了心里很着急,因为长此以往下去,班级将是一盘散沙,将一点点降低战斗力,优势一点点抹去,继而失去竞争力。一次我偶尔翻阅杂志看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理论——“木桶理论”,所谓“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木桶理论”让我意识到了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也使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全班同学均衡的分组,通过组与组的竞争来实现班级综合实力的提高。

于是我马上召开班干部会议,与班干部商讨此事,没想到与班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和班干部根据九月月考成绩把全班同学分为实力均衡的七小组,成绩较好的同学合理地安排在小组当中,通过这种形式带动周围学生,潜移默化中可以让别的学生看到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怎样听课的,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其他同学寻找自身差距,积极向优秀学生靠拢,另外每组任命了学习优秀又有威信的组长和副组长。

首先,为了激起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和增强组长的威信,我让七个组长先与小组成员商量,确定小组的目标并制定实施目标的具体方案。利用一次校班会的时间,请七位组长在全班同学面前分别发言。这次的发言收效非常好,一方面组内成员树立了信心,燃起了希望,另一方面学习上处于劣势的同学也有了危机感,不愿意因个人拖小组后腿。结果,他们上课比平时专心了,作业也比平时认真了,考试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一位同学数学成绩自进高一以来从未及格过,还曾考过14分,但分组以后,在组长和全组成员的帮助下,他的数学成绩考到了64分,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鼓励其他目前还处于弱势的同学不要灰心,不要气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其次每次考试结束,不论大考小考,组长都会统计本组的最高分和平均分,并以海报形式张贴出来。通过这样的适当加压,组长和全体组员会时常关注到本组在七小组中的位置,处于优势地位的小组会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会更有信心,而处于劣势的小组会不甘落后,组长和全体组员会调整策略,设法超越。

再者,每次大型考试结束,七个组长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本小组在此次考试中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自己小组的长处和不足,表扬自己小组进步显著的同学,鼓励自己的小组成员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另外,我为了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发动学习优秀的学生与他们结对子,并在每次阶段性考试后都会统计三门总分前50名和总分100名以后的学生人数,九月月考时有10名,到期中考试又减少了两名,接下来的两次大考都基本稳定在8名左右。而小组间的总分差距从40分,20几分缩至10分左右。小组第一的桂冠也由不同的小组摘得,就拿最近的一次考试而言,小组第一与第二的差距仅有0.2分。

小组学习中的互帮互助,不仅提高了我班的综合实力,而且培养出了优秀的班干部,使得他们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期竞争与合作的锤炼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工作方法。七个组长就好比七根纽带把整个班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班主任在与不在他们都能在班长的协调下自觉担起重任,我也可以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稍稍解脱出来。

小组制的推行使得学生不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默默做好事,积极为班级奉献。不知何时每周的执勤工作不再需要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安排,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自愿地承担起该负的责任。每天的值日生工作再也不用班主任操心,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给自己的小组抹黑。学校大型的活动,如运动会、主题班会,同学们都积极地献计献策,积极地参与进来。特别是072月召开的仰望天空,展翅飞翔的区主题班会,我们获得了成功。正是这种小组的形式锻炼出了出色的组长,他们成为主题班会中的中流砥柱。而这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成功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更加向上。

小组学习改善了课堂内的人际交往关系,使学生从同伴那里获得了关于自我的信息,并从同伴的支持中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记得语老师曾提到这样一件事,某一天轮到了班级一位口吃的同学上台演讲,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嘲笑他,反而以最热烈的掌声鼓励他。

分组的学习模式增强了组员的目标意识。它使得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对每个组员来说,小组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小组整体的目标顺势分解成各个小目标,在每个组员身上得到落实。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把自己放入一个群体中,并在这个群体中接受教育。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切磋、集思广益,达到了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成功的目的。合作使得学生更关心人际关系,而非成功输赢。当然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和个体化的活动,而是将之纳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它们交融整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格局,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从互动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对于小组互动学习的模式,我和我的学生还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还在不断地增加它的内涵,为了增强小组的竞争力,强化组员的目标意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让小组里的每一位成员与其它组里实力相当的人结成竞争对手,通过这种竞争机制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带动小组的集体进步。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