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学科:语文 班级:预初(5)班 执教者:王勤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结构。
2.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及启示。
教学重点:1.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
2.课文阐明的道理及启示。
教学过程: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通过上节课的结构划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是如何描写屠夫和狼的搏斗过程。
先看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二部分,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三部分,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四部分,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部分,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不是高潮,第二、三部分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和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文章还有第五部分,这最后一部分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前四部分是记叙,第五部分是议论;前四部分是讲故事,第五部分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为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2.理解中心意思。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理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板书:
狼 蒲松龄
遇狼 狼:缀行——狡猾
惧狼 屠:投骨——恐惧 狼:并驱如故——贪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担持刀——机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狡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启示:1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拓展1:
课前诗句学习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拓展2: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情景思考对话。
情景设想:
1.与屠夫对话
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