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精彩旅程相伴而行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1.A政治学习
精彩旅程相伴而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6-12-16

精彩旅程相伴而行

                 ——谈“陪伴教育,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践和体会

陈依榕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感悟,以下是我对于“陪伴教育,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理解和实践经历,也许有些地方不够成熟,请老师们指教。

首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小学生的作文片段。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所占有了,难道,没有其他了?嗯……肯定还有!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导游,真的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的了。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也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只会听话的植物。”

这是在三年前的教师节时,一位老师上载的她的学生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在那个充满着对“园丁”的赞美和祝福的节日里,在这篇可能并不是真的出自孩子的手,但确确实实被很多人转载表示认同的文章里,有些语句让我不断向自己发问——在这个需要创新,鼓励个性的年代里,我们,传统意义中的“修剪枝丫的园丁”在某些意义上是否已经站在了时代需求的对面?在教学中,常常出现的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的问题,是否也源于“风雨中,园丁过度的保护”?而要保护学生天性并实现教育目标获得成效,兼得鱼和熊掌,又谈何容易?这些自问一直在我脑中盘旋,陪伴10班学生成长的三年多来,我在一个个孩子的变化中寻找答案。

一)用善意倾听,收获善意的回报。

我想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姑娘——反应较慢,对于学习尤其是理科学习悟性较低,每天勤勤恳恳地做作业,但总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班的丁宁就是这样一个女生,预初时,在我们班级女生中她显得尤其突出,上课常常答不出问题愣在原地,作业也因为订正太多而来不及完成,一到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但是,因为她学习态度并不算差,往往不会是最引起老师注意的学生,时间久了,这样的学生似乎隐没在班级中,似乎连她自己都接受了现状。但是,往往就是这样,有些学习成绩以外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自卑,消极,懈怠……这些负面的情绪。

预初寒假的一次偶然,我发现她在学校的百度贴吧上会发言,而且有段时间比较活跃,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学习上有那么多问题,怎么还有时间上网发帖”,说实话,一下子有了点怒气。但冷静下来,我仔细读了几篇她的发言,发现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在学生习惯吐槽戏谑学校,老师,学习的贴吧里,她言语中所体现出的对于班级和老师的态度是相对正面的。还有,就是这些话,完全可以老师交流,但她从来没有在学校里向我有过表露。我相信她依然对老师有敬意,对学习有热情,我愿意用善意理解她的现状,“也许是我对她的关注不够吧”,本来准备采取“措施”让丁宁不要沉迷网络的我,开始自省,往另一个方向整理思路。

我还发现,她除了喜欢上学校贴吧还对一些文史哲内容很感兴趣,帖子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流畅,有些语句还很精彩。这种自信的状态,和她上课时答不出问题时慌张的窘态天差地别。她愿意表现,其实也有能力表现,为什么不能让她在离开网络时,在课堂上也获得自信呢?也许这正是一个突破口。

开学后,我更频繁地在课堂上请她回答问题,在一段时间里,她所回答的问题甚至是我在备课时就预先设定好的,比如一些古文导入时的背景知识,比如发表没有确定答案的主观看法,我会在教案旁写一个“丁”字提醒自己请她,回答这些问题时,她感受到了自在和自信。而我,也在课堂上对她回答的肯定和赞许中,完成了和她的最初的有效交流。渐渐的,她会在课后来和我讨论对课文的理解了,后来,她还会来找我提出和我不同的对作家的评价了,尽管有些看法的确还很稚嫩,但是这种交流本身便是我所期待的。

初一初二,丁宁渐渐淡出贴吧,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表现的舞台,不再是我刻意地在课堂上给她回答的机会,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平时,我看到的她更主动更自信地与班里的同学交流。学习上的困难依然存在,理科上理解力比较低是她一直想要克服的问题。有一次,她在周记里写到,她想在课后再参加一个补习班,但是家长却认为她只是人云亦云,认为她连一些基本的习惯都做不好,于是不让她参加,她感到不被理解,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刚看到她的倾诉,我有些为难,因为家长有家长的态度,不以老师的所谓权威对家长的决策多做干预是我一直以来的原则,但是显然丁宁因这个决定受到了打击,而且不止是这个决定本身,她从父母的态度中读到了对她学习热情和后续发展的否定,这对于一个渴望被肯定并的确在付出努力的孩子来说,也许真的会让她就此停滞。我在那篇周记上停了很久,再一次,我愿意相信她的热情不是人云亦云的三分钟热度,愿意在她求助时伸出援手,我给她想了一个办法,“爸爸妈妈觉得你习惯不好,一定是对你某个学习习惯反感已久,我记得你爸跟我说过,你平时书桌总是很乱不愿收拾,不如你最近就针对这个习惯彻底改变,让他们看到你的明显变化,用事实说话”,而另一面,我又和丁宁的爸爸发了短信,没有直接谈补课,看似例行地沟通她近来的情况,侧重表扬她最近有向上的趋势,希望家长可以给她鼓鼓劲。最后补课事件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很确定的是,丁宁很快就度过了那段情绪低落的时期,她没有和父母爆发更激烈的矛盾,她的成绩在缓慢但确实提升着,在周记里,她跟我说得更多了,有时读来,我甚至惊异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些事都能对我说呀”,她的这种信任,对我而言,是种幸福。

本来她的成长和改变已经让我知足,没想到就在本学期初,她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十月份,刚上初三的孩子们都显得疲惫焦虑,而和他们一样第一次经历毕业班的我也在苦恼如何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在校运会后的一天,丁宁在班级qq群上发了长长的一段话,仿佛一剂强心针,注入到班级每个人的心中,孩子和家长们都非常感动。我节选几句话“奇迹那么多,谁知道下一个创造奇迹的会不会是我们,我实在太爱十班了,因为我身处这里,曾经当我抱怨为什么努力没有回报时,我看到身边的人们,就知道我那根本不算什么,即使身体累一点,但心一定不能累,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所有的希望。如果我不在十班,如果我没有遇到那么多可爱的老师和同学,我无法想像现在我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后来班中大家都津津乐道的一段话,我相信当他们在初三奋斗时,这段话会是他们精神支撑中的一部分。

我庆幸最初没有武断地批评丁宁,禁止她不能做什么,要求她必须做什么,而是用善意理解她对于倾诉和表现的渴望。也感到幸运,三年多来,每一次其实我实则有心的介入,没有让她发现痕迹,我的陪伴,没有让她感到紧张束缚。也许她的理科学习还是有些困难,但经历了这三年,她已经可以勇敢直面自身的弱点,主动地去解决。她明白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尊和自爱。这一段陪伴,让我和她,和十班的所有孩子,都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而善意,终于也被善意回报。

二)用热情守护留住探索的渴望

每个班级都会有丁宁这样的女孩,但并不是每个班都会罗绎会这样的小朋友。原谅我还在称呼一个初三的学生为小朋友,因为他看起来真的还是很小孩,相信很多教过我们班级的老师都会对他印象深刻,圆头圆脑,上课思维活跃,常常和老师你来我往的交流,妙语连珠。看起来不算是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类型,但是成绩一直很优秀。

很少有人知道,初入西南模的他不是这样的。记得当我完成对罗绎会同学的家访后,我在记录本上默默地,沉重地打了一个五角星——重点盯防对象。能想像吗,在我和他家长交流的一个小时里,他不停地从沙发底部往上爬再滑下,他的妈妈已经放弃阻止他了,整整一个小时,他向我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自己多动无法集中精神的特点。可是一到学校,他又是另外一个极端的模样,老师零交流,所有回答能控制在十个字以内的他尽量少于五个字,还有个细节,也让我心有余悸,每当我稍微走近他,他便低着头本能地弹开,有一次我拉了他一下,居然感到他在发抖。总结下来,他就是一个在自己熟悉的场所肆无忌惮自控能力很差,但可能和小学的经历有关,他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非常强。

也许是被他总是刻意回避的小动作触动到,也可能是我对攻克这个难题有着莫名的热情。我格外注意罗绎会,我把他安排在第一排,下课就朝他那里挪几步看他在做什么写什么。不管他怎样简短地回答我,我都要找点话题和他聊聊,虽然他真的是话题终结者,但我就是乐此不疲。那段时间,他肯定觉得这个班主任怪极了。好在我没有因为自感无趣而放弃,渐渐地我终于和他熟络了,我发现他趁着下课在看一些深奥的解析宇宙奥秘的书,因为预初时,我要求他们不要把课外书带来学校,他便将书垫在屁股下,怎么可能发现不了,但我装作没看见,等他开始敢在我面前翻看后,还和他聊起来,聊的时候又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他这问他那。后来,我借请同学在黑板角落写自己喜欢的书上的话的机会,让他在全班面前好好展示了他读这些书的成果,台上他虽然磕磕巴巴但坚持讲完了,台下同学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渐渐的,那个会自动弹开的小动作消失了,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姿态是正面迎接的,现在每当他迎面向我走来,总是带着他特有的憨憨的笑看着我,等我又找个话题和他聊起来。

终于让他对学校老师不抵触了,另外一个棘手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罗绎会身上,好奇心和探求欲和自控力成反比,很早开始,他就对各种液体混合后的反应有着无穷的好奇,这份好奇驱使着他常常在学校里就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把同学们喝的饮料吃的点心,总之各种可以混合的东西都混在一起,甚至还想通过贮藏制造气体。教室的地板被弄脏过,他上课也曾为此分心过,甚至还因为躲到厕所里做实验被校长抓到过。一纸禁令也许是可行的,多说几遍“不许”应该也能确保暂时的安宁,但我不想这么做,看着他兴奋地叨念着这些古怪液体成分的样子,我不忍心伤害这份可贵的好奇心,也隐隐地觉察到,有可能这驱使他现在造成各种麻烦的好奇心在未来能转变成一种正面的因素。

但也不能任由他肆无忌惮下去,他的周围是我安插的班级里最稳重的女生和最机灵的男生,确保在他不受控的时候身边的同学能适时提醒不至于和他一起疯。我和他约法三章,不刻意制造外表恶心气味难闻的液体,实验过程中污染了班级环境,要自觉自动收拾,造成同学反感就自动放弃机会。不做无谓的实验,要说出根据和原理。我还用有限的化学知识,启发他,观察反应变化不妨关注一些美丽的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物质。总之,不停地叨念,始终不放松的关注,当中好几次还和他一起收拾残局,比起一个“不许”这样做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让我欣喜的是,随着年级上升,他的探索越来越理智,有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并且形成了习惯,在学习中他也保持着探索和质疑的精神,遇到问题首先就是自主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班里的同学们,也因为我最初的这份宽容,没有嫌弃排挤罗绎会,而从刚开始看他闹着,和他一起玩,也渐渐成长,在“玩”中,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和思考的动力被留存下来。班级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愿意自己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当新知识放在面前时,他们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多少动动脑子,想要知道是这些放在他们面前现成的知识是怎样来的。即使是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事物,也都始终保持着热情。我总觉得,轻快的班风里,有一个关键词:好奇心,是属于罗绎会的。

从初二开始,他有了新的兴趣,那就是读遍李清照的作品,研究这位女词人的生平。经典作品原来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愿被偏理科的怪才,开始用大量时间研究宋词。我终于不用再用可怜的化学物理知识和他交流了,终于可以和他聊点我熟悉的了。我建议不要只看百家讲坛的解读,毕竟这是面相大众媒体的社科节目,如果真的感兴趣,可以去看历代名家的批注和评论,结果他真的去看了!打印了厚厚一打,有空便拿出来读。最近我们在学习对联的常识,他和同学分享的对联居然是以李清照的身平为素材,他自己创作的。当我为他念出他的作品时,班里又是一阵惊呼,“他都在读了,我是不是也应该读一点东西呢”,是很多同学的想法。

初三以来,罗绎会每周都会用他特有的轻描淡写的笔触记录生活,但当我读到“我感到这些日子生活过得充实,我对我的2014年很满意,因为我终于知道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了”这样的句子时,激动几乎哽噎。有多少孩子在题海和大人们给他们既定的未来里感到迷茫,对生活对周遭对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失去感知,但这个孩子对生活有着丰盈充实的梦想,从容而有力量。

我庆幸,没有做“园丁”剪去丁宁和罗绎会最初“不听话的枝丫”,让他们成为只会听话的植物,他们还是成为了他们最可能最适宜的样子——保留了倾诉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对周遭的好奇。他们的前路很长,我能做的,只是在我陪伴他们的这段路程里,倾尽我所有可以做到的,不让他们走入歧途,告诉他们怎样面对途中的沟沟坎坎;指引他们看到路上美好的事物——有花开,有鸟鸣,天很高,日光正亮,别停下脚步;也许听着我的描绘,他们的步履还算轻快。也许沿着我手指的方向,有人能看得更远;我依然怀揣着最初对于教育诗意的梦想,而在陪伴中,我也在成长。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