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记身边好党员胡义法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用在我校语文组的胡义法老师身上,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个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为人内敛不张扬,三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爱心倾注在党的教育事业上,赢得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尊重。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大家明白怎样才是一位合格的党员,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关键时刻显得出”,“工作业绩拿得出”,“平常时刻看得出”。
一、思想作风过硬,始终将自己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真可谓“关键时刻显得出”。
身为一名党员教师,每在学校发展的关口,我们总能看到他坚定的目光,不屈的身影。
l 1997年学校初建之时,胡老师带领着几个同志创建了语文教研组并担任组长。他带领青年教师组织、创建了我校的文学社团“风景文学社”,丰富了校园文化。编写了《小草青青》,激励了一批学生,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l 在学校发展的十年间,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帮学校解决问题。哪里缺班主任,就算是在食堂里碰到了,说一声他就欣然受命。
l 2007年,我校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飞跃期。面对两校合并家长的不理解,他放弃了自己假期的休息时间,到原安福路校区的学生家中做工作。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保障了学校新学期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l 在我校的办学模式转为民办之后,他更是深知“教学质量乃生存之本”,而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师资水平休戚相关。他辞去了教研组长一职,将青年教师推到的舞台中央,甘做绿叶扶植红花,做好了语文教研组的新老交替。
二 教学扎实,业务精湛,关爱学生,管理得法,真可谓“工作业绩拿得出”。
他能与时共进,以学生为本,在2002年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
l 适时而变,迅速转型。
身为外地高校教师,胡老师在他47岁时成功地完成了人生的转型。学生的改变是他面临的重大问题。胡老师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担任了四届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成绩明显高于同类学校。
05年,他又担任了我校新教材第一轮施行的备课组长,在材料缺乏的情况下,他多方查找,同组共享,为后面年级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l 关爱学生,细致周到。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更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思想有波动,他主动邀请学生家长,就子女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家庭经济困难的,他主动帮学生付书费,饭费,从不计较;父母在外地的,他亦师亦父,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04届学生苏哲,父母在内蒙古,胡老师从饮食,学习多方面关怀,该生最后以497的分数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00届毕业生李晓蕾,父亲残疾,家庭生活困难,在校期间,胡老师就曾给予很多帮助。在得知该生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胡老师多方奔走,多方面为之寻找工作。
l 带教帮教,全力以赴。
进入西南模,胡老师就担当了带教青年教师的工作。熊美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在我校第一届“敬信杯”教学大奖赛中荣获第一,而后在区中也是中青年教师的佼佼者。对待青年,胡老师大度,以真心对待,有问题他决不留情,有困难他决不会袖手旁观。组内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他的呵护和锤打中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至今的“敬信杯”教学竞赛,语文组教师获取的名次始终处于学校前列。他曾被命为长桥地区的学科带头人,面对外校前来求教的老师,他毫无保留地“授之以渔”,显示了博大的胸襟。
l 教研管理,有“义”有“法”。
在教研组的管理中,他有“义”有“法”。“义”乃为人之义,讲情义,重情义,给予人性化的管理。胡玲琦老师支教云南之时,他总是自费给她买教学参考书,主动寄往云南以解她教学的燃眉之急;来自宁夏的王勤老师患有脉管炎行动不便,胡老师主动承担起为之送饭的工作,以一个长者的身分带给病人亲人般的温暖。而他又能让教研组工作有“法”可依。他起草了教研组的管理条例,在全校的教研组会上一致通过。在条例中,对于每个备课组的运行模式,对于各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应对措施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三 一身正气,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不以善小而不为,真可谓“平常时刻看得出”。
胡老师作为教师代表进入党支部,能把群众的意见带给党支部,如有关生源问题,奖金分配问题,青年教师培养问题,赴云南支教老师的待遇问题,困难教师的生活问题,教师的学业进修问题等。他成为党群连接的纽带,是人们心中的胡委员,好委员。俗言到:见微而知著。每一个新来西南模范的老师与他一接触,就能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确定他的党员身份。他以他的行动感召了一批年青人,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近。
西南模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而自豪,他也为自己老有所为乐此不疲。
他,虽已近花甲,但他永远年轻。
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