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逆境磨炼意志,挑战铸就成功
寒窗苦读,书声琅琅。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有人说,学习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我要说,学习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逆境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挫折,以坚韧的意志跨越障碍,以勤奋的品格铸就成功。
心有阳光,方能照亮前行的路。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你面向阳光时,阴影就在你身后。”在学习的长河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暗礁和险滩,但只要心中常存阳光,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语文学习曾是我最大的挑战,晦涩难懂的文字一度让我感到迷茫,但我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在书桌前放一盆绿植,每天清晨看着它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以此提醒自己永不气馁。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将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逐一攻破。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我在考试中实现了逆袭。阳光的心态不是盲目地乐观,而是在揆诸当下后全力保持向上的勇气。
跨越障碍,需要百折不挠的意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高山,但正是这些高山,让我们学会了攀登。身有残疾的史铁生创作出了感人至深的《我与地坛》,21岁就被诊断出渐冻症的物理学家霍金用仅存的三根手指书写了宇宙的奥秘。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 而是含着眼泪却依然继续奔跑。当我们面对难题时,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每一次跨越障碍,皆为对自我的一次超越。
温故知新,勤学善思,方能成就非凡。“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无数匠人的智慧结晶,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源于持之以恒的钻研。在学习中,我们要像“匠人”一样,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完成每一项作业,将所有目标和理想都落在实处。勤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寻找突破,在积累中实现质变。
成长,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气, 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站在校园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在学习求知的路途上,或许会有考试失利的沮丧,会有问题难解的焦虑,但只要我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以坚韧的意志攻克每一道难关,以勤奋的态度完成每一项任务,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02
读懂“有心无力”的青春密码
孩子看起来“懒”,并不是他们不想做事,而是他们内在能量低,没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力去行动或自律。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是真的懒,而是出于压力、焦虑或其他心理原因,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
也许你的孩子正在默默抵抗一种看不见的压力,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期望超过孩子自身内在力量的承载限度时,孩子的潜意识会启动一种看似“懒惰”的保护模式,表现出逃避、拖延、无动力、无目标感等状态,这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们脆弱的自我不被彻底压垮。
当作业本摊在桌上迟迟不动笔,也许Ta正在和内心的小怪兽搏斗;课间蜷在座位上的安静同学,可能正在消化昨晚父母争吵的回声;背诵课文时突然的卡壳,就像手机加载过载的页面,需要清空缓存再重启。此时此刻的大人,应深刻反省自己,我给予孩子的期望是否合适?孩子的内心是否足够安全与稳定?
放学回家,孩子说“这次数学作业好难”,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充满对失败的恐惧;孩子说“我没事”的时候,是在提示着未被察觉的焦虑;他说“不做了,反正考不上重点高中”,这也许是长期压力之下的泄气阀;每句“不用管我”的倔强话语背后,都藏着等待签收的理解“快递”。他在用“懒惰”提醒你:请看见我、理解我,别再推着我往前走了——我快要撑不住了。
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本质上是在逃避面对你自己内在的无力与焦虑。害怕孩子将来无法成功,害怕被社会评价为失败的父母,害怕自己人生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我们试图通过推动孩子努力学习来逃避自己的这些内在恐惧。这种焦虑就像黑洞,会让孩子的内在能量在抵抗父母的焦虑的过程中被耗尽,让孩子最终呈现出“懒惰”状态。你越焦虑,越是强迫孩子,孩子的内在能量就消耗得越彻底,“懒惰”也会越明显。
当他们说“累”,不是在撒娇,是身体发出的SOS。橡皮擦能修正错字,也要允许自己修正状态,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用奖励或惩罚逼迫孩子,也不是催促孩子“勤奋”,真正的勇气不是永远冲刺,是敢按下暂停键充电,在情感上帮他们补充内在的能量,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接纳。让他们能够把心事折成纸飞机,飞向信任的人。此外,还要给孩子创造安全感,支持孩子;还要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营养,适度运动。
家长要允许自己和孩子当半天云朵,漫无目的飘一会儿。当孩子的内在能量恢复到足够水平时,他们自然会变得主动、积极,甚至充满创造力。
所以,我们的孩子大多数不是懒,也许是真累了。成长不是马拉松计时赛,而是每个人不同配速的徒步旅行。当我们学会用理解代替责备,那些“有心无力”的瞬间,终将成为破茧成蝶的珍贵蛰伏期。
03
以自律为舟,渡诱惑之海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只有抗拒诱惑,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出高尚的行为来。”
漫步在校园的小径,暖阳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我们本应沉浸于这美好时光,安心学习,可内心却常被各种诱惑搅乱。抗拒诱惑,成了我们在校园里的一门必修课。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许多不良诱惑面前,许多人不能分清自己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往往因一时的诱惑而迷失,造成终生遗憾。特别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少年们,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自制力较差,面对这个精彩的世界,我们往往还不能认清自己最需要做什么,轻者被网络游戏等诱惑,重者被赌博、毒品、黄色读物等诱惑。这些都会浪费青春年华,毁坏大好前程,甚至扭曲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我们正确地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如果我们的意志坚定并能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地抵御各种诱惑。
比如,网络游戏是网络时代兴起的最大诱惑,游戏的世界仿佛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周末的午后,当作业还未完成,游戏的诱惑仿佛火苗一般在心里不断闪烁。那虚拟世界里紧张刺激的对战和升级带来的成就感,都让人难以抗拒。只需轻轻一点,便能暂时逃离繁重的学业压力。然而,每次从游戏中回过神来,看着未动的作业和流逝的时间,满心皆是懊悔。这短暂的快乐,换来的是之后的手忙脚乱,以及成绩亮起的“红灯”。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学说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潜能,并完全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抵制诱惑,重点永远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只要基础的东西建立了,道也就由此而产生了。武侠小说中亦有功力深厚而百毒不侵之说,我们只有意志坚定,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用于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也就能将一切不良的诱惑拒之门外,进而健康地成长。
生命就像是一篇文章,结尾处有些人用的是句号,有些人用的是惊叹号,也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憧憬一下我们的未来吧!我们可能在重点大学的神圣殿堂中学习,也可能在大洋彼岸的世界著名学府的实验室中研究,穿越太阳系的可能是我们亲手设计的飞船,工厂里跑来跑去的可能是我们参与设计的机器人,科学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崭新的技术等待我们去开拓,科学院院士的名册中可能会有我们的大名……
我们只有在学生时代逐渐练就了抵御诱惑的本领,才能在未来书写我们的精彩篇章,否则,如果让各种诱惑主导了我们的行为,上面美好的人生可能就不会在未来出现。甚至我们反而可能沦为身陷囹圄的犯罪者、无所事事的街头流浪汉、身体被严重摧残的吸毒者中的一员等。
诱惑就像美丽的陷阱,它让我们在短暂的欢愉中迷失自我,放弃对梦想的追逐,荒废青春时光。只有以自律为舟,以坚定的意志为帆,才能抵御它们,顺利驶向知识的彼岸。每一次成功抗拒诱惑,都是成长路上的一次胜利,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诱惑和挑战。
04
清明祭英烈:与星辰对话的少年
清明时节,杏花微雨中飘来杜牧“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喟叹。但当我站在烈士陵园的石阶前,看见浮雕上永不褪色的星芒,突然明白:清明不仅是追思的时节,更是与浩瀚星群对话的时刻。那些为家国捐躯的英烈,何尝不是缀满历史长空的星辰?他们永远年轻的目光,正注视着新时代的我们。
站在烈士墓前,花岗岩上斑驳的弹痕仍在诉说1911年的春雷。林觉民《与妻书》中“以天下人为念”的墨迹未干,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笔仍在震颤……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生命,用热血浇灌出共和国的萌芽。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无数匹夫以生命为火种,才点燃了民族觉醒的炬火。如今我们凝视浮雕上坚毅的侧脸,仿佛看见他们眼中跳动着永不熄灭的星光。
在抗疫纪念馆里,防护服上的签名组成新的星辰图谱。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时84岁的身影,张定宇院长渐冻之躯挺立的姿态,让我们想起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这些新时代的星辰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从不是历史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方舱医院里护目镜上的雾气,是边关哨所钢枪上凝结的寒霜。当戍边战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们看见星火代代相传的轨迹。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不必等待“捐躯赴国难”的时刻。每天清晨向国旗敬礼时挺直的脊梁,课堂上为解难题紧锁的眉头,社区服务时递出的矿泉水,都是对星辰的应答。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我们以科技作品告慰“两弹一星”元勋,用环保行动延续塞罕坝精神,就是在续写星河灿烂的新篇章。
临别时,夕阳为纪念碑镀上金边。我忽然懂得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真意——英烈们并未远去,他们化作了指引方向的星辰。而我们每个少年都是待发的卫星,承载着文明的火种,在浩瀚苍穹中找寻属于自己的轨道。这或许就是清明的真谛:在慎终追远时接过星火,让家国情怀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星光。
05
篮球接力赛:属于我们的青春协奏曲
作为初二(7)班的篮球队长,我从未如此真切地体会到,篮球的魅力不仅在于个人的突破与得分,更在于团队如齿轮般精密咬合的协作,以及所有人为了同一目标拼尽全力的心跳声。那场班级篮球接力赛,成了我们青春的缩影——汗水、呐喊、默契,以及震耳欲聋的“加油”。
赛前一周,每次放学后,我们十个人总在操场角落反复练习。起初的混乱令人沮丧:有人上篮后传球太慢,有人接球时手忙脚乱,甚至因抢跑撞成一团。作为队长,我提议将接力拆解成“节奏游戏”——每个人必须在上篮后与下一位队友击掌,击掌声就是传递信号的“发令枪”。我们还在场边用粉笔画上标记,规定接球者必须踩着固定点位起跑。渐渐地,杂乱的脚步声开始重叠,化作“嗒、嗒、嗒”的稳定节奏,像一首逐渐成型的鼓点。
比赛当天,阳光明媚,球场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随着裁判哨响,我深吸一口气,运球冲向篮筐。球擦板入网的瞬间,我转身与队友击掌,他如猎豹般窜出,球鞋与地面摩擦出刺耳的声响。第三棒是班里最壮的男生,他接球时甚至没低头看手心,全凭余光预判落点——这是训练时摔了十几次才练出的默契。随着最后一棒的队员完成上篮动作,计时器的数字定格在4分05秒,当球穿过篮网的一瞬,同学们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天空。我们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比赛,更重要的是,我们展现了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风采。这场接力赛不仅是对我们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团队精神的锤炼。
这场篮球接力赛,我们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为团队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篮球落地的声响、击掌时的脆响、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这些声音交织成青春的乐章,而团队协作,是其中最澎湃的旋律。篮球教会我们,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克服困难。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篮球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这场比赛,将成为我们初中生活中一段美好的回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勇往直前。
06
中考计时牌下的思考
学校五楼厅廊的中考倒计时牌挂在灰色的背景上,数字殷红醒目。同学们有的将它比喻成催征战鼓,有的把它说成是悬顶之剑,认为肃静中传递着冷酷与压抑。而我更愿将它视为嵌入校园的切片,照见心态、情绪认知与成长的启迪。
心态启迪:是“绽放”,不是“枷锁”。中考倒计时牌上显示的数字,告诉我们的不应该是“离中考还剩多少天”,而应该是“初中阶段还能绽放多少缤纷的岁月”。前者的心态是被迫、有限和悲观的,传递的是惋惜和无奈;后者是主动、多样和无限可能的,演绎的是乐观和积极向上。“主动出击者”具有筚路蓝缕的张力和激流击石的冲刷力,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步都在书写精彩;“被动迎战者”更多的是叹息、软弱和苦寂,似涸辙之鲋,困在薛定谔的匣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萎靡,缺少万千气象和创意。
情绪启迪:是“鞭策”,不是“焦虑”。倒计时牌作为可视化进度条,给我们的提醒是有效管理时间、合理安排节奏和优化精力管理,而不是形成负担,盲目延长学习时间,制造焦虑和压迫感。面对中考的逼近,我们要学会丈量时间,而不是被时间丈量;我们要有沉下来思考的定力,而不是被驱赶着刷题。计时牌下的时间逼近,启示我们学会在限制中创造更多可能。与其关注剩下的天数,不如每天突破一点点,每天弄懂一道题,以真正的收获对抗虚无的内耗。
成长启示:是“延伸”,不是“终结”。中考不是终点,而是薄翼初成时向更广阔天地展开的试飞点。中考如何精彩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奔向中考的精气神。真正的破茧不在撞破蛛网的刹那,而在每次有勇气“再试一次”的自我修复里。每次解题时的冥思苦想,每次争论时的面红耳赤,都是成长与蜕变;每一个不完美的进步都在为新的成长续航。倒计时牌不是刽子手,它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时间会消失,但努力不会消失;忙碌中微笑,紧张中坚持,关注当下行为,接受不完美的进步。“消逝”背后启迪我们在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懂得在时光长河中雕刻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
07
学习也要“驻足回望”
初三的下半学期是冲刺的时间。面对学习,我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不断地灌输知识,却忽略了“驻足回望”式的巩固。有的同学急于求成,希望用几天的努力换取长久的收获;有的同学陷入焦虑,面对复杂多变的难题不知如何应对。而我认为,“驻足回望”,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驻足回望”,是对知识的沉淀与升华。许多知识点老师上课讲了一遍,我们听了一遍,看似会了,却很快忘了。多次复习能够加深印象,也能查缺补漏。“驻足回望”是对知识的夯实。比如数学吧,几何上的基础就是上课讲的各个知识点,比如A字型、“八”字型的相似,比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这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又比如平行线和角平分线能推出等腰的基本推论。这些知识点本不算难,但有时在考试中为什么就不能灵活运用呢?这就是基础没有夯实。多次复习是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只有做到烂熟于心,在真正需要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驻足回望”,更是思维的深化与联结。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今的学习中知识点愈加多样化,“跨学科”成为常态。“驻足回望”是在已有基础上举一反三、不断思考,来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生物和地理中的论述题,其实我觉得和物理中的简答题很相像。他们都需要仔细读题,加以推敲,再将答案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这样思路更加清晰的同时也更容易踩住得分点。物理中的“普适性规律”和生物中的“平行重复原则”,这就很像,都是需要多次实验以减小误差使实验更科学。学会了融会贯通,既能方便记知识点,也能感受到各学科之间有趣的联系。
“驻足回望”,绝非停滞不前,而是厚积薄发的智慧。我们的班主任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觉得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基础与更深层次学习之间的联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在不断地“驻足回望”后,积少成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在不断地复习巩固当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加深思考,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囫囵吞枣到深入剖析,从机械记忆到深入理解,最终实现融会贯通。唯有扎实根基,方能行稳致远。
冲刺固然重要,但回望同样不可或缺。愿我们在奔赴理想的路上,既能奋力向前,亦能适时驻足,以扎实的根基铸就通往高峰的阶梯。
08
迷彩中的青春
那是一个晨露未干的清晨,我们身着迷彩服站在东方绿舟的训练场上。初升的太阳给每个人的肩章镀上一层金边,也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关于责任与成长的种子。
“卧倒!”随着教官的一声令下,我们齐刷刷扑向地面。粗糙的沙砾透过作训服硌得皮肤生疼,但我咬紧牙关,按照要求完成战术动作。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国防”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教科书上的铅字,更是需要我们用身体去丈量的土地。在步枪拆解训练中,当冰凉的金属零件在我手中被一一组装成形,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油然而生。原来,国家安全就是这样由无数个精密部件构成的庞大机器,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最难忘的是十公里负重行军。走到一半时,我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就在快要放弃时,耳边传来队友粗重的喘息声和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我们硬是坚持着走完了全程。有星星的夜晚,看着彼此劳累却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我忽然懂得了集体力量的伟大。这种在极限中迸发的情谊,是平日里坐在教室里永远无法体会的珍贵收获。
在教官们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爱国电影并参观了记载革命先烈们光荣事迹的博物馆,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被革命先烈们为拯救中国所作出的贡献所打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为了百姓们的幸福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自己的生命,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衣食富足的幸福生活。
在这短短五天的学军生活中,我们也参与了很多有趣的小游戏。“步调一致”看似是简单的两人三足游戏,但是当真正实战演练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脚步不一致出现问题。通过不断磨合,再借助喊口号等方式,我们最终以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比赛。这看似是个小游戏,实则培养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因为如果一味地以个人为中心,就还是会导致差错。因此,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为集体着想,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时刻记着“团结就是力量”。
脱下迷彩服的那一刻,我惊讶地发现,短短几天,这件粗糙的布料已经在我身上留下了看不见却抹不去的痕迹。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军事技能,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责任意识。现在的我,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走路,会在升旗仪式时热泪盈眶,会在看到军事新闻时多一份关切。这些改变,或许就是东方绿舟送给我最珍贵的成人礼。
回望那片绿舟,迷彩青春的记忆永远鲜亮。它让我懂得,爱国不仅是澎湃的激情,更是日常的坚守;国防不仅是边疆的界碑,更是每个人心中的长城。这段经历,注定会成为照亮我人生道路的一束强光。
短短五天的军训生活就这么结束了,在这几天的活动中,我们经历了难忘的高光时刻,咬牙坚持住了劳累的拉练,也体会了军人们的不易。我真挚地感谢像蔡教官他们这样负责的教官和每天晚上辛苦查寝的老师们,他们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帮助我们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牢牢记住教官们的教诲,在学习生活中也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从而成就更好的自我!
09
清明祭英魂,承先辈之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宛如一首古朴的歌谣,在岁月长河中悠悠传唱,它承载着雨水的润泽、落花的情愫,更牵系着中华民族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们于绵绵春雨中,怀着崇敬肃穆之心,祭奠逝去的亲人,更缅怀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们。
回溯历史,自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这片土地便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呐喊,到邓世昌黄海海战中与敌同归于尽的决绝;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民主共和舍生取义,到红军战士长征途中跨越千山万水的坚韧不拔;从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纵身跳下悬崖的无畏,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先烈们前赴后继,用热血染红了华夏大地,用生命铸就了民族的希望。
在和平繁荣的今天,有些人却在安逸中逐渐忘却了历史的厚重。个别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眼球,竟对英烈的事迹进行调侃甚至恶搞,全然不顾英烈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好在国家及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的利刃斩断那些伸向英烈的亵渎之手,捍卫了英烈的尊严与荣誉。
清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从家族祭扫时的庄重仪式,到全社会对先烈的公祭,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紧密相连,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在这一天,我们走进烈士陵园,献上一束鲜花,默哀致敬。那一座座墓碑,宛如历史的眼眸,凝视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先烈们的英勇与牺牲。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传承先烈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力量;作为普通劳动者,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敬业精神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心怀家国,勇于担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先烈们虽已长眠,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不朽丰碑。让我们在清明时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