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在主题、框架、布局和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有突破,在观点、内容上更有许多创新。根据对报告的研读,提炼出28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
1.科学阐释了大会主题,为今后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表述是对十七大报告主题概括的提升。十八大报告的新概括,一是体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连续性,为我们党和国家明确了前进方向;二是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表明了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心。
2.四个“依然”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报告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里用四个“依然”表明了问题的严峻性、严重性,反映了我们党清醒的认识、求实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自信。
3.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在理论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4.科学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七大报告是把这四点作为内涵加以表述的,而十八大报告则是从贯彻落实的角度加以强调的。
5.科学阐释了“道路”、“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同志去年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这次是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论述、最成型的理论。
6.科学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依据、布局、任务。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7.科学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改,意义极深、极远,这是质的飞跃。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见,十八大报告“建成”的表述是在十七大报告“建设”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是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描绘。
8.首次明确提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两个指标十年翻番,意义非同一般。从统计数字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计划是百姓热切期盼的“中国好声音”。
9.科学阐释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为此,就要做到“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在这个基础上,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任务。特别是在第一个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个“更”字极为重要,有重大指导意义。
10.科学阐释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要成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把战略基点抓好抓实,以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11.科学明确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个表述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有所不同——十七大报告并没有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一个新理论、新对策、新战略。
12.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七项任务。
细读讲话,“民主”一词出现69次。十八大报告在阐释五个布局及其改革时,政治建设这部分立题颇新,并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以界定,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肯定,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带有指导意义的阐述。
13.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
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十七大报告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的对策选择。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对制度建设格外注重,我国许多资源过剩,唯有制度资源稀缺,特别是政治制度的不完善,这就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4.把人大与政协工作作为政治建设头两个重要任务来阐释。
十七大报告中是把人大工作与人民政治协商放在一起加以阐述的,而十八大则把人大工作与人民政协工作分开,作为两个问题加以阐述,这是一个创新。这里有许多关于人大建设的新举措,都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没有提到的。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党代会报告中这是首次提出。十七大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可以说,这是从工作层面的阐释,而十八大是在制度层面加以论述。
15.首次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
从发展过程来看,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写入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关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性保证。
16.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论述深化并超越了十七大报告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17.科学阐释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十七大首次把社会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并把民生难题,即“五个所”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但并没有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而十八大报告对此做了明确的论述。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既体现了十八大后要推进全面改革的要求,又反映了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的客观现状。这些年在拆迁、维稳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我国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以此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谐、祥和的社会环境。
18.科学提出了不同于十七大的社会管理体制。
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段论述有两处创新:一是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二是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16字社会管理格局改为20字,并不再用社会管理格局来界定。十七大的表述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十八大报告又加上“法治保障”四个字,并称为社会管理体制。
19.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这个提法是创新式的概括。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提出来,凸显了基本制度的重要性、权威性,使解决民生难题有了制度的支持和依托。
20.绿色发展成为我党执政的理念。
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段话不但思想深刻,而且表述生动,表明“绿色发展”已是我们党的自觉行为。
21.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有两处提到“生态文明制度”。第一处在第三部分建设“两型社会”时提出过,系统论述是在第八部分。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制度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制度安排。有了制度保障,才能实现生态文明,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
22.科学阐释并明确了我国国防的战略构想和目标。
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这段论述与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事的论述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二是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三是明确了我国要进军海洋。
23.科学阐释了我们党构建和谐世界的“三要三不要”原则。
报告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对于国内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世界来说是建设和谐世界,以此来面对和解决不安宁的世界,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4.科学阐释了今后五年党的建设新要求。
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表述是对十七大关于党建思路的提升。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党建的落脚点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十八大报告是通过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25.科学总结提升了党建的主线。
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一段充满新意的论述。对党建主线的三个内容是新的表述,十七大报告仅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而十八大报告在这个基础上加进了纯洁性建设。
26.科学阐释了十八大后党建“八个要”的任务。
这些任务有的是首次提出来的,有的是过去虽然讲述了但没有上升到党代会报告的高度。如第一个“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如第二个“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提出来,等等。
27.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16次使用反腐败概念。
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下,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最后落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取得反腐倡廉的新胜利。
28.首次对全党提出了“四个意识”及“四个始终”的要求。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新希望、新责任、新使命,只要我们党和每个党员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