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唐诗宋词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原文明在线 > 基本指标描述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教学工作 > 教育教学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唐诗宋词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0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唐诗宋词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徐汇区西南模范中学   仇 瑾

 

摘要:本着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其综合教育作用,通过尝试古诗文教学为爱国主义教育搭建起一个有利的平台。本文是以一年来的德育学科的实践为基础,在课堂实践中完善古诗文的教学模式,结合唐宋时期诗词的文学成就及地位,通过教学,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唐诗宋词   德育渗透  教学  诵读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因为语文学科有其特殊的学科特色。语文教学讲求“文道统一”,“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道”的重要部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代的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这些古诗文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从文学角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民族精神的核心即是爱国主义。一些教育一线的教师、专家都对此展开了研究,嘉定区重点课题《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操作方法的研究》,松江区以戚凤为组长的研究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兰州师范大学章仲棠撰写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渗透》等都在研究实践中,但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入唐诗宋词的教学中进行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能更好地将这德育工作深入实践,就为本课题展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本课题对学科德育的价值分析

    1、语文这门学科是最具德育教育魅力的学科之一,这是由于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若能利用好语文古诗词教学并渗透入爱国主义教育,那么让学生在学古诗词知识的同时,更是一种精神的净化,这也是正所谓的“润物细无声”。而且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借古诗词的教学渗透德育是资源丰富的。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以载道,道在文中,古诗文直接承载了中华文化。尤其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语文教学,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对于二期课改来说,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提升综合素养。本课题借用唐诗宋词的教学来深化学生的德育工作,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人心,而非口号式的宣扬,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爱国主义的内涵,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受教育、自己思考的过程,真正将爱国主义内化,将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3、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使语文课堂的辐射面也得到充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国热情。

 

三、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入唐诗宋词教学的实践研究

确立了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古诗词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研究目标。在准备阶段,我通过对专著、期刊等文献资料地阅读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德育教育和古诗文学习的看法、体会和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查分析通过座谈讨论倾听学生对于现实德育教育的感想、接收程度以及他们的评价、建议;通过对教材的梳理,重点古诗词部分进一步地研读、挖掘,以义爱国主义和德育精神为切入点对教材加以准备。

基于前期这些研究方法的准备,在课堂教学研究检验阶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研究:

(一)    备课阶段

精挑细选唐诗宋词篇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挖掘相关作品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体现。

挑选出唐诗宋词的教学篇目:

从 军 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少 年 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    ·王 维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 纶

  少 年 行 (弓背霞明剑照霜)    ·令狐楚

★夏 日 绝 句                  ·李清照

牡 丹                        ·陈与义

★示 儿                        ·陆 游

★水龙吟  摸鱼儿               ·辛弃疾

州 桥                        ·范成大

★满 江 红                     ·岳飞

 初入淮河 (船离洪泽岸头沙)    ·杨万里

题 临 安 邸                  ·林 升

★南 安 军                     ·文天祥

(打★为必读篇目,其余为选读篇目)

 

(二)教学切入点

拓宽偏重于字词句研究的教学模式,注重人文环境、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让学生和作者通过作品进行交流,从内容、形式、意象等角度深入透视文本的核心,在自我预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到精神的洗礼。

    1、在教学中选取较有代表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在唐诗教学中,我较偏向于边塞诗派的教学,成功上了一堂《品读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爱国情怀》,完成效果较为明显。尤其以王昌龄的诗作作为代表,课堂片段例如: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赏析: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明人李攀龙曾赞誉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2、在宋词方面,是我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因为宋朝的时代背景,所以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词人,尤其到了南宋,由于前期所发生的靖康国难和当时宋金对峙的严峻局势,词创作中涌进了一股强劲的爱国忧政思潮,这就使得士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得以在原先被视为“小道”的词体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关于描写一颗赤诚爱国之心的佳作也就占了此次课题研究的重头戏。通过我和学生的座谈,选定了学生比较希望了解的几位诗词作家和比较想学习的他们的作品,并与他们探讨了相关想法。最后,我以课堂实践的方法将此研究融于课堂教学,研究了一堂题为《时代变迁中所涌现的社会责任感》的语文课。其中我着重于靖康之变之后,不仅改变了宋朝的国运,也迫使士大夫们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于是,爱国和虑政的情志变成一股洪流,奔泻到了他们所写的各体文学作品中,这其中岳飞首当其冲。岳飞作为抗金名将,人们自不能将他以“文人”视之,但是他所写下的爱国词篇,却颇能显示南渡初期词人们的共同心情和小词映现士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普遍情况。课堂中我以其最有名的《满江红》为例: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分析讲解中我着重于岳飞作为抗金一线英雄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忧国之情,抓住词中最显慷慨激昂的名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和最能激励人心的句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作为爱国志士所要表达的复仇心理及肩负复国重任而感发的迫切自勉心情。此课受到学生和教研组一致好评。
 
(三)加强诵读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诵读的重要作用,而唐诗宋词正更加适合以诵读的方式来深入教学,从诵读的抑扬顿挫、平上去入、韵律平仄中体会情感抒发、理解爱国之情。

这其中我集中选取了辛弃疾的词《鹧鸪天》、《破阵子》、《贺新郎》、《摸鱼儿》、《水龙吟》等作品,让学生通过自我诵读在韵律中感受他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斗争的回忆、对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地讽刺、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是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与此同时,结合学校读书节的主题活动,我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诗词诵读活动——“诗代倾听”,在活动举办之前我先草拟了一份活动策划书,将此次活动定位为通过诗歌朗诵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对诗歌朗诵兴趣班的指导,挖掘学生的朗诵潜力,展现学生的风采。让学生自我挑选他们喜欢、理解、赞同、感同身受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主题的相关诗歌作品,可以是我们所研究的唐诗宋词,也可延展至现代诗,结合我校的模范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意识。通过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和表达将作者的爱国情感以诗词作品为平台深切表达。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朗读、诵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时让学生全面体会作品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做到语文学习和德育教育的深入浅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展现意味醇厚的诗歌文化,使校园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共建我们西南模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们的母语文化博大精深,我有幸于20103月听了彭世强老师工作室共同打造的一堂名为《民族血液,热腾心中》的古诗文吟诵报告、语文课,让我领略了古诗文教学的另外一片新的天地,以吟唱为主要形式,让我对唐诗宋词的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四)延展学习
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外延展学习,将唐诗宋词中的典型派系或内容加以分类,让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基础上加深巩固理解,结合学校开展的系统德育教育工作,使语文古诗词学习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我着重挑选了南宋时期的几位重要词人作为学生外延学习对象。南宋涌现了大量爱国词篇,其中就都充溢着两种主要的思想感情:一是强烈的复仇情绪,一是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两种思想感情又是互为因果的:一方面,复仇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心,又必然使其复仇情绪显得更加昂扬。二者互动,令这类爱国词中直接融入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力量,从而使它们成了全部唐宋词中“词品”最高的作品。其中主要有三位:辛弃疾、张元干和陈亮。学生对辛弃疾的研究兴趣较为浓厚,对其词作进行了深入探究,过程中学生对这位词人的爱国情感耳濡目染,无形的自身教育便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实现。
 

(五)评价总结

课后评价及反思存在的不足之处,将学生的学习心得反馈加以收集,总结完善相关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德育教育成果,我发现,古诗词在学生的日常作文、平日随笔、校园心语等等中被运用频率、次数、范围明显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能更准确、更自如、更生动地加以引经据典和运用。同时,运用唐诗宋词的教学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方面,也更多地体现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育教育不应该是教条的、理论的、孤立的,而应该是鲜活的、丰富的、综合的,将承载着五千年文化的语文学科与之结合起来,突破各自原有的模式,提高效率、收获效果。我现有的研究还是很浅显的,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研究时间还不长、研究和涉及的范围还很有限,研究方法还较为局限,由于中国的唐诗宋词范围很广,爱国主义的作品还有很多,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只是初次尝试,在一年的实践和探究中,只是略涉皮毛而已。希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将研究课题用于实际,为语文教学服务。因此,我将在不断总结和提高中对这一课题加以完善,使得语文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都取得突破和现实效果。

 

参考文献:

1、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月第1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月第1

3、朱宝春,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探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8

4、张忠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2006,(2

5、方文荣,浅谈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8

6、段昌盛,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语文学刊》,2009,(10

7、陈宁宁,唐诗宋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探案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4,(2

8、朱炳元,关于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9、郝洪涛,历代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社科纵横》,1999,(01

10、严健,《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四川省万源市花楼学校

11、董丽艳老师的网校office,语文教学中中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

http://space.30edu.com/04272592/ReadArticle.aspx?ID=66ae6459-9fc5-45bb-a401-66388df79f0d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