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实施“模范教育”理念 处理十个教育关系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原文明在线 > 基本指标描述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发展战略 > 办学思想
实施“模范教育”理念 处理十个教育关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5-20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校本培训指导性文件(三)

 


实施“模范教育”理念  处理十个教育关系

 

在“模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务必要处理好十个教育关系:

一、德育与智育

    德育与智育决不是两张皮。教育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优良传统传送到下一代身上,教育又必须让学生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所谓育人成才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一个热爱祖国、品行高尚的学生一定会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成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塑魂育根的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必须紧紧抓住。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是抓住了根本。但德育不能代替智育。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遵循,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教学效益的提高。不过模范教育追求的德育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所以我们又主张德育不能游离教学,教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塑造和道德的培养,要重视开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子,培养对母语、对科学的感情,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人生意义、对创新发展的感悟和追求,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品格。实践证明:教书能育人,育人利教书。德育不仅贯穿学科教育的始终,而且更为重要的突破口在于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上的“互动”。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来自于他的人格力量。而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无私,也必将触发他的学生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发奋学习。

二、知识与能力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知识相比,能力具有一般性,它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一味追求能力的拔高。因为知识是基础,没有了基础,能力发展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必须高度重视扎实知识基础。该记的必须记,该懂的必须懂,就象11等于2丝毫不能含糊,这是属于过“关”的问题。但能力提高毕竟是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扎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更应着眼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也就是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所以,教学应重视知识基础的扎实,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能力。同样重视能力提高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习兴趣,也会促使知识基础更加扎实。可见知识扎实与能力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必须处理好。

三、教法与学法

    东方教育比较讲究结论,西方教育比较讲究过程。模范教育则要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学习需要外塑,即传授,因为人们接受间接知识会更容易更迅速,但人们更需要内发,即领悟,实践中有领悟,接受知识时也有领悟,而这种领悟就是一种能力,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一种创新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多地是在过程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做好教材内容统整,既要研究如何传授知识,教得正确,教得顺畅,教得有兴味,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学才能更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去设计过程,安排实践,促使内发,产生领悟。可见,不断研究教法和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是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益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四、鼓励与惩戒

    我们提倡鼓励为主,也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发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宽容地看待学生的缺点和短处。看到进步就鼓励,决不吝惜鼓励。鼓励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要不露痕迹,要恰到好处,只有源于理解,出自真诚,鼓励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当然,提倡鼓励为主不是反对惩戒,或不要惩戒。如果说鼓励对一个人说是发动,那么惩戒就是制动。踩了红线,违反规则,当然要惩戒,但对学生惩戒出发点也是爱,而且在使用惩戒时,必须要让被惩戒者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爱,使之认识到必须认真彻底改正,不改正就辜负了老师的一片爱心。

五、兴趣与习惯

    兴趣是追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期,他们的兴趣广泛,但相对短暂,往往稍纵即逝。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短暂的兴趣火花。如果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并以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促其有所成就,从而树立自信,向新的切合自身实际的“最近发展区”进击,使“优势发展区”的范围得以扩大和延伸。这样,原有的兴趣就产生了迁移,特长得到了拓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断进击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善于发现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不断促其成功使之持久,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好学的习惯、探究的习惯、认真的习惯、坚持的习惯。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持续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六、领先与达标

    教学要有前瞻性,我们提出领先一步,就是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把胜利的果子摘下来”,以此不断激起学生对新的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产生矛盾,通过积极地引导,会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因此领先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实践,不应完全受考试指挥棒控制,而应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把握领先一步,而不是二步,三步,要让学生努力的汗水能够换来成功的喜悦,这是一门教育教学的艺术,值得探索。当然,教学有一定要求,标准也有高有低。西南模范中学的教学就是要坚持领先的高标准,不是过得去,而要过得硬。我们说的达标,必须适应时代需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之达到极致。达标不能一蹴而就,于是提出分层,这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更尊重时代需要的同一。实践告诉我们:坚持领先才能达标,达标可以分层实施。

七、上课与补习

一定的课时量是教学效益的保证。但课时不一定与成效成正比,课时一多,势必减少课堂教学的密度,密度过低,往往会使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信息量不够,学有余力,学习兴趣随之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不会高。教学应该讲究“投入产出比”。投入时间少,获得知识多,能力提高快,这本是我们追求的科学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正确把握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课堂密度,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正确把握决不是迁就部分较差学生现有的水平基准,而是通过积极的方法使之跟上整体应有的水平,这就需要课堂教学之外的补习,我们称之为课前设铺垫,课后筑台阶。所谓课前设铺垫,即在上新课前,了解部分学生在旧知识掌握上有哪些缺陷,而这些缺陷肯定会对新知识学习带来较大困难。于是,就先对他们进行补习,作一些铺垫,让他们在听新课时有一个较好的基础。所谓课后筑台阶,就是上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上还有哪些疑惑困滩,积极想办法,或个别“门诊”咨询,或部分答疑辅导,创造条件让他们上一个台阶,这样缺陷一露头就得到弥补,学生知识,欠账会逐步减少,这就是补习的功效。上课是“正餐”,补习是“点心”,教学要最大化地实现“按需分配”。

八、抓紧与放手     

    抓紧与放手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学生基础扎实,能力提高;处理得不好,有可能鸡飞蛋打一场空。人们喜欢用作业来限制学生的活动时间,家长更认为学校有做不完的作业,才是抓紧。其实抓紧应体现教师布置作业精当,练习意图明确,情况反馈及时,纠正措施合理;学生则是抓紧时间完成,切实弄懂弄通,花费最少时间,学到更多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抓紧。留有一定时空,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这就是放手。放手不是不要学习,也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放手需要引导,教师的适时指点,认真督促,严格检查,同样是放手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是不要包办代替,要改教师喂食吃为让学生找食吃。比如教师把作文批改好后,还要求学生对批改进行质疑,通过讨论提高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激发学生对其他作文乃至范文进行质疑的兴趣,提高分析鉴赏写作的能力。这就是放手引导的个案。

九、教学与科研  

    教师的职业以教学为主,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学会更科学更有成效。但教师又不是纯理论研究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教师的教科研更多的是理论的科学应用,实践的理性提升,离开了教学第一线,或轻视教学实践,教师的教科研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重视实践、重视观察、重视琢磨、重视积累、重视总结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是学校教科研的重点。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这应是学校教科研的方向。理论是肥料,教育教学实践是耕耘培植,而学校教科研的方向就是研究如何更好更恰当地利用肥料,促进植物的生长。

  十、传承与创新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传承史,更是一部创新史。没有传承,人类文明就不能延续;没有创新;人类文明则不能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精华的教育当然更要传承和创新。有传承的意识,才会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大到对孔夫子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及对国外最新教育成果的研究,小到对每一位教师经验的学习、总结、内化,这都有利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又必须着眼创新,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实践。重要的是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有积极进取的追求,有创立新作为的思考,有创造新业绩的期盼,教师要善于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发扬自身长处,追求教学有效,注重特色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必须强调的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更扎实、更有效,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会看得更远,见得更广。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