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科教学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招生入学 | 学生天地 | 西南模范风采 | 基层党务 | 工会园地 | 文明校园创建 | 科技之窗 | 党员入口
学生上讲台 - 内容 -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原学校概况 > 办学特色 > 特色与成果
学生上讲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12-03

学生主讲语文课 体验“主导”多喜悦

上周末,高一年级在两位青年教师沈艳和姜靓轶老师的指导下,首创学生走上讲台,主讲语文课的先例,从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到教师的“主导”地位,标志着学校二期课改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地。

高一(1)班俞洁燕,(2)班王佳明两位同学分别在各自班上承担了《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解读与拓展的主讲任务。

主讲,而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参与,给了两位学生异常的压力和挑战的喜悦。两星期前,两人就进入角色,酝酿构思。俞洁燕的构思基调定位于“周密、详尽兼激励同学分担任务”,而王佳明则是“拓展与深层阅读”。既然是学生上讲台,就不能斤斤于成败得失,就得不满足于“邯郸学步”地遵循老师的窠臼,就得给足他们挥洒鲜活,容纳奇思妙想的空间。

在俞洁燕的课上,她的讲述风格貌似很接近老师的轨迹,条分缕析,细致周详,可一进入互动阶段,思考题出现在投影屏上:

1、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哪些生活片段?

2、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

同学们踊跃参与,放飞各自的思维意念,课堂上完全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格局。“师”生合作完成的小结水到渠成:语言质朴浅白清新,善于收集生活琐事捕捉细节,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王佳明的拓展维度似乎更深广,从“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归结到“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从“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引导大家达成共识:“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接着设想,“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悉心体会“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作为一位男“老师”,王佳明还注意到了“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进一步引领同学“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高一(3)班的主讲是一组由赵依斐、张洁云同学结成的“两重唱”。在准备阶段,她俩遵循浏览网页,根据课文整理细化素材,寻找全新的提问的切入点的思路,如“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是怎样的?”;经讲述,再整理,富于对比,实践着“探索学习与文本再研读”的结合。他们的特色是细节化,从一丝微笑,一个眼神,走进鲁迅;设置三重问题,启发“师”生互动。她们第一次上讲台,紧张的莫可名状,等到第二次课上有同学做出积极反应时,很快找到了感觉,变得对答顺畅,应付裕如。她们感到,学生上讲台,关系平等,争鸣机率高,同学不拘束,质疑的驱动强。

 高一(4)班的主讲,表现为一种化整为零,协同作战特色、由各组分揽段落,轮番宣讲辩论的座谈模式,别致地体现了密集的互动,高效的课堂运转,为学校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探索出一种崭新的范式。

 为期两周的课前准备,学生“老师”尝遍了当一名教师的种种甘苦,种种体会,凝成了种种收获。

教师的一次课堂教学演示,只不过是平时知识的日积月累和课前准备的昼夜相继的冰山一角。

俞洁燕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四十五分钟的背后,起码是五、六小时焦虑的悬念和紧张的劳作。

她还说,从构思到实施的过渡中,看似许多疑难的解析和剖示已顺理成章,突然会觉得某个节点认识还很空洞,肤浅,没到位,不老师“讨救兵”,便真正会陷入“山重水复”的境地。

. 王佳明总想把课件做得出色一些,每完成一个环节,却总会突然憬悟:我怎么没想到:这儿该掐出几个亮点,那儿的色彩配置要改动,另外是否应加点音乐?流行的?古典的?还是民族的?

同样,在授课中,在课后小结时,他也会觉得困惑突起:原先设计自以为情趣盎然的提问,为什么同学反映平淡?同学有的回答我以为基本对路,予以肯定,可老师和同学却认为远未到位?

.陈副校长说的好,你的不满意,你的困惑,就说明你经历了,你体会了,你成长了,这就是你最大的收获!

学生走上讲台,是二期课改的一个创举,一个极为鲜明的亮点,它是几十年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制高点,标志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学生走上讲台,凸现了教与学角色革命性的转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生走上讲台,为广大学生开拓了统揽知识系统,驾驭思维与学能的一方天地,从此更自如地巡弋在知识的海洋。

学生走上讲台,为广大教师设立了观照自身教学行为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参照系,学生“老师”的每一点成功,总能透露出学生与学生间思路的契合与交流的通畅的信息,给我们思维中的定势灌注着一种润滑剂和激活素。

我们欢迎这样的“角色转换”,我们也相信,高一语文组一定会认真总结,继续摸索,将初次尝试的积累与其它年级分享。

在不远的未来,更多的学生“老师”将被推上讲台!

.

 

 

 

.

        .


校址:上海市徐汇区百色路汇成一村67号
邮编:200237 电话:64239210(总校)